重游青原七首 其七

不信曩游浅,居然新径通。
山柍临水白,霜草接春红。
饮犊迷樵路,饥乌散梵宫。
盘溪三十度,总在碧云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游青原七首 其七》是明代诗人毛奇龄的作品。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毛奇龄,明末清初学者,字大可,号拙堂,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尤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感情。

  2. 诗歌原文
    为念青原胜,
    重来过祖堂。
    林疏惊岫豁,
    源远识溪长。
    曲磴连云壑,
    空坛到夕阳。
    上方钟磬杳,
    相视转苍茫。

  3. 诗作赏析

  • 为念青原胜:诗人之所以怀念青原胜景,是因为这里有他所喜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
  • 林疏惊岫豁:形容青原山的林木稀疏,使得远处的山峰显得尤为开阔。
  • 源远识溪长:表达了诗人对溪流源头的遥远和对溪流长度的认识。
  • 曲磴连云壑:描绘了曲折的山路与云端相接的壮观景象。
  • 空坛到夕阳:描述了一座空旷的祭坛在夕阳西下时的宁静景象。
  • 上方钟磬杳:指山上的寺庙中传来悠扬的钟声和磬声,给人一种深远而神秘的感觉。
  • 相视转苍茫:通过相互观望,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加辽阔和朦胧。

《重游青原七首 其七》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诗词,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