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同用江字

送汝东归去,章江共峡江。
天涯人好合,国士尔无双。
野鸟啼清观,梅花点玉缸。
名材知待用,何必问三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又同用江字》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内容与形式上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特色,还通过使用“江”字这一常见词汇,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下面将详细展开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分析:

  1. 作者简介
  • 毛奇龄(1605年—1645年),字舜华,明末清初诗人及文学理论家。他的生平经历了明朝的覆灭与清朝的建立,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对他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 诗歌原文
    送汝东归去,章江共峡江。
    天涯人好合,国士尔无双。
    野鸟啼清观,梅花点玉缸。
    名材知待用,何必问三邦。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对他的赞美之情。诗中多次出现“江”字,不仅作为地理名词,也象征着流动与变化,寓意着人生的起伏与变迁。

  2. 主题思想

  • 通过对友人的祝福和赞美,反映出作者对友情的重视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同时,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如清亮的溪流、飞翔的野鸟、盛开的梅花,都富有诗意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1. 艺术特色
  • 毛奇龄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遵循了诗歌的平仄声调规则。其句式工整,语言精炼,充分展示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深厚功底。
  1. 文化内涵
  • “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蕴含丰富的文化意涵。长江因其蜿蜒曲折而被誉为“江”,而黄河则因其奔流不息而得称为“河”。这种地理差异不仅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也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哲学思想。

《又同用江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更是毛奇龄对生活、自然及友情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现。通过这首作品,可以窥见一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寻找自我、表达情感并留下不朽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