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四节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问:)“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膘肥体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避免不了(这种如同)率领野兽来吃人的结局,这又怎能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最初制作出陪葬用的土偶、木俑的人,应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土偶、木俑做得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以,那让老百姓饥饿而死的人(父母官),该如何对待呢?

介绍

《孟子·梁惠王上·第四节》是战国时期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探讨了仁义与利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国家治理中实现仁政和法治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强调,真正的利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获得,更包括道德上的完善。他强调:“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这段话揭示了如果统治者只关注个人或家族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那么国家最终会走向灭亡。

注解

愿安:乐意。

梃(tǐng):木棍。刃:刀。

率:放任。

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恶:讨厌,憎恨。

恶(wū):古同“乌”,疑问副词,何。

俑(yǒ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始作俑者:指最初来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