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五节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晋国(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也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大儿子战死了;在西面被秦国夺去七百里土地;在南面又受辱于楚国。我深以为耻,很想替死在战场上的将士报仇雪恨。应该怎样做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方圆百里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让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若)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是大王您的对手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介绍

《孟子·梁惠王上·第五章》是一篇文言文,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所著,属于《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中的一卷。这篇文章以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形式展开,通过对话反映了孟子对仁义道德的阐述和对梁惠王治国方针的批判。

在第五节中,孟子首先指出梁惠王所处的境地并非无药可救,而是由于“上下交征利”而造成的。孟子认为梁惠王若想恢复国力、提升国家形象,必须放弃追求短期利益的做法,转而追求长远的仁义。他引用了孔子的话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强调只有真正实行仁义之道,才能使国家得到长久的发展。

孟子还进一步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仁政的方法。他认为,如果君王能够施行仁政,比如减轻民众的负担、改善民生,那么即使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也能拥有强大的国力。孟子通过比喻说明,即使拥有百乘之家的富有家庭,如果国君不仁爱于民,也会被推翻;同样,拥有万乘之国的君主如果不顾及民众的利益,也会失去民心。

孟子在对话中还提出了具体的政治建议,比如减少刑罚、减少税收、鼓励农业生产等措施。他强调这些措施能够使得人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养家糊口、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在于民众是否能够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孟子·梁惠王上·第五章》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也是对未来治国理念的探索。它不仅揭示了统治者应如何平衡国家利益和民生福祉的问题,也提供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策略。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这一章节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解

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列为诸侯,战国时还被称为三晋,所以,惠王也称魏国为晋国。

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魏将军庞涓。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惠王时,魏国曾屡败于秦国,被迫多次割地。

南辱于楚:惠王时,围赵都邯郸,楚救赵,取魏睢、秽之间七邑。

比:代替。壹:专一地,集中全力地。洒:与“洗刷”的“洗”同,报仇雪耻的意思。

省:俭省。税敛:税收。易:治理得很好。耨(nòu):除草。易耨:干净地彻底地拔掉田草,以免扰害禾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