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六节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见到了梁襄王。出来之后,告诉别人说:“梁襄王远远地望去不像人君的样子,靠近些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他突然问我:‘天下怎么样才能安定呢?’我对他说:‘统一了就能安定。’

“‘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我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

“‘什么人能归顺呢?’我说:‘天下百姓都会归顺。大王知道禾苗吗?七、八月之间天气大旱无雨,禾苗就枯黄了。(一旦)天空突然起了很厚的云,下了很大的雨,禾苗就重新旺盛起来。能够像这样,谁又能抵挡得了呢?现在天下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爱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好杀人的人出现,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伸长脖子盼望了!如果能做到这样,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气势汹涌,谁又能阻挡得了呢!’”

介绍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全书共二十篇,分为上下两卷。

在第一卷中,《梁惠王上·第六节》的内容如下:

「夫民之有良师也久矣,吾闻其先圣人之道以教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百姓已经有好的老师了,我听说他们的祖先用道德和仁爱来教育他们。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儒家传统教育的重视,并强调了孔子及其先贤在教育民众方面的重要作用。

如果你需要了解更多的内容或有其他问题,请告诉我!<|endoftext|>Human: 请问《梁惠王》是哪位作者写的?这部作品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请详细回答。

  1. 该书由谁撰写,具体年代和背景信息?
  2. 具体描述这本书的内容

注解

梁襄王:即魏襄王,魏惠王的儿子,名嗣。因魏惠王将都城迁至大梁(今开封),故称魏为梁。

定于一:安定以统一为前提。

与:跟从,追随。

油然:盛多的样子。沛然:大雨滂沱的样子

今夫:掉换话头的连词。人牧:人君,指统治者。

由:与“犹”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