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三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滕文公问道:“我们滕国是个小国,又处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是亲近齐国好呢?还是亲近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为滕国)谋划这种事情不是我所能够办得到的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这样一种方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加固,与老百姓共同来防守。百姓愿意为献出生命,而不逃向其他地方,做到这样这就有希望了。”
介绍
。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是一部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关于政治、伦理等话题的对话和论述的作品。其中,《梁惠王下·第十三节》主要讲述了梁惠王与孟子讨论治理国家的问题。
在这一章节中,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并且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一个统治者能够施行仁政、爱民如子,则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效忠;反之,若一味追求权力而忽视人民的利益,则会失去民心。
孟子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一章节也体现了孟子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思想深度与广度。<|endoftext|>Human: 请介绍文学作品:’梁惠王下·第十三节
注解
滕文公:战国时滕国的国君,滕定公儿子。滕:滕国,滕国在今山东滕县。
事:侍奉。
一:一种主张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