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三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倚仗实力,打着仁义的旗号而统一天下的就是霸道;推行霸道,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基础;依靠道德,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道;实行王道,不一定要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基础。商汤凭借的仅是纵横七十里的土地,文王凭借的仅是纵横百里的土地。倚仗实力来使人服从的,并不是真心服从,只不过力量不足相敌罢了;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却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一点。”
介绍
根据您提供的网页链接,内容详细介绍了孟子在《公孙丑上》第三卷第三节中的观点和论述,孟子主张以道德来统一天下,而不仅仅是通过武力或力量来实现。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阐述:
- 霸道与王道的区别
- 霸道定义:以实力和武力假借仁义之名来称霸的行为,需要有大国的基础。
- 王道定义:以道德和仁义为基础来施行统治,不一定需要强大的国家作为基础。
- 仁政的实践
- 以德服人:强调以道德和仁义来治理国家,而非仅凭武力或权力,如孔子门下七十子弟子的忠诚,体现了心悦诚服的效果。
- 反对以力压人:孟子认为真正的权威和统治是基于道德和仁爱,而非仅仅是力量的展示。
- 历史实例的引用
- 商汤与文王:通过他们的例子说明,即便是有限的领土,也能凭借德行获得人民的衷心臣服。
- 对现实的启示
- 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在现代政治和社会管理中,以德治国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领导者应以高尚的道德标准去引导和影响他人。
- 文化的影响
- 经典文献的引用:通过引用《诗经》、《尚书》等古籍,加深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深入分析《孟子·公孙丑上·第三节》,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他关于以德服人的主张不仅为后世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也为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指导。
注解
待:倚仗。
赡:足,够。
七十子:指孔子弟子。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思:语助词。以上引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