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四节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孟子及其弟子整理而成。这部作品共分为三卷,分别是公梁惠王、万章、公孙丑上、公孙丑下、滕文公章句传等篇。其中,公孙丑上是第三卷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主要讨论了人性、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在公孙丑上这一篇章中,孟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和道德的观点。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一些人可能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自己的本性。他强调,人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规范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以达到仁爱、诚信、正义等美德。他还提倡“仁政”理念,主张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实行公平正义,以维护社会秩序。

孟子还对教育和道德修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他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篇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于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的哲学、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