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落天涯一草亭,寒风浊酒夜谈经。
樽前烛树光浮槛,静里梅花香满庭。
高唱互为林下咏,疏𣠄时度斗间星。
更阑谁弄桓伊笛,吹彻关山不忍听。
一草亭同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毛奇龄是《一草亭同韵》的作者,而非《九日一草亭》的作者;这首诗作于明末清初,与毛奇龄无关。《一草亭同韵》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创作背景:《一草亭同韵》的创作背景是毛奇龄在秋日的一次聚会上与友人天章分别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落落天涯的草亭、寒风浊酒以及夜晚的谈经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句解析:《一草亭同韵》中的诗句“落落天涯一草亭,寒风浊酒夜谈经”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展现了诗人身处尘世却心向自然的情怀。“樽前烛树光浮槛,静里梅花香满庭”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画面,通过烛光、梅花等细节,营造了一个温馨而充满诗意的环境。“高唱互为林下咏,疏𣠄时度斗间星”则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高雅交往和对天文知识的探讨。
艺术特色:《一草亭同韵》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诗歌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八句,结构紧凑而富有韵律美。毛奇龄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如“落落”、“寒风”、“浊酒”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同时,毛奇龄还擅长使用象征和暗示,如“梅花”不仅是诗中的美景,也象征着高洁的品质。
文化意义:《一草亭同韵》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也是明末清初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一个缩影。诗中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清代初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
《一草亭同韵》是明代诗人毛奇龄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个人情感,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明清时期诗歌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文化的一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