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骆叔夜北行

离亭落木正萧萧,又见长帆去影遥。
挟策几年淮海路,伤心再渡浙江潮。
寒风绝塞吹青雁,霜月横空击皂雕。
丛桂故山秋正发,一枝还拟赠河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骆叔夜北行》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作于明末清初时期

毛奇龄的生平经历颇为传奇,他本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晴,一作秋晴。他不仅是学者,也是明诸生,还曾参与抗清军事。事败后,毛奇龄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被荐举为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并任明史馆纂修官。然而,他因不肯核检原书而常多错误。毛奇龄的著作十分丰富,其著作涉及经史及音韵学,并且广引博记。不过,由于其引用虽广但每多错误,因此他的著述中也不乏批评和指摘。

《送骆叔夜北行》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北行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概。诗中的意象如“离亭落木”、“寒风绝塞”、“霜月横空”等都富有画面感,能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萧瑟凄凉的氛围中。诗中不仅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壮志难酬、身世浮沉的悲凉感怀。

在艺术手法方面,这首诗运用了典型的律诗格局,结构严谨,音韵和谐。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的描写,将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这种艺术手法在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能够深刻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同时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送骆叔夜北行》作为明代诗人毛奇龄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通过对这首作品的介绍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