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韵赠王玉映闺秀渡江

樟亭西望古钱塘,终岁他乡复故乡。
彩笔题来当上已,画船载去又重阳。
千层罗绮波纹细,十里芙蓉江岸长。
吴苑楚宫能遍历,他年青草恨茫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韵赠王玉映闺秀渡江》,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毛奇龄以樟亭西望古钱塘为背景,表达了他终岁他乡复故乡的感慨以及他对王玉映的深情厚谊。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据《清人诗词集》所述,《同韵赠王玉映闺秀渡江》的创作时间为明末,是毛奇龄为了表达对一位名为王玉映的闺秀的深情而作。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窥见当时文人的情感世界及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

  2. 诗歌原文:樟亭西望古钱塘,终岁他乡复故乡。彩笔题来当上已,画船载去又重阳。千层罗绮波纹细,十里芙蓉江岸长。吴苑楚宫能几许?可怜今夕渡江忙。

  3. 诗歌鉴赏:《同韵赠王玉映闺秀渡江》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和女性美的独特感悟。通过对“樟亭西望”、“彩笔题来”等场景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显得既具画面感又饱含情感。

  4. 诗歌风格: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同韵赠王玉映闺秀渡江》在结构上遵循了传统的古典诗歌形式,每句诗都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这体现了明代诗歌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诗中的用词精炼而富有内涵,如“彩笔题来”和“画船载去”,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象,还蕴含了对人物情感的深刻理解。

  5. 文学价值:《同韵赠王玉映闺秀渡江》不仅是明代文人抒情言志的佳作,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文化的背景和文人的思想情感。通过这首诗,人们得以一窥古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们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毛奇龄的《同韵赠王玉映闺秀渡江》不仅是一首美丽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明代诗歌发展及其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感受到其艺术魅力,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