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三节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陈臻问道:“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送您上等金一百镒,而您不接受;在宋国,宋君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在薛,薛君送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先前的不接受是对的,那么今天的接受就是错的了;如果今天的接受是对的,那么先前的不接受就是错的了。二者之间,您必有一个是错的。”

孟子说:“都是对的。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去远行,对远行的人照风俗是要送些盘缠的;因此他说:‘赠送盘缠。’我为何不接受?在薛的时候,我有戒备之心;因此他说:‘听说您有戒备之心,赠送买兵器的钱。’我为何不接受?至于在齐国,就没什么理由了。没有理由而送钱给我,这是收买我。哪里有君子能被收买的呢?”

介绍

孟子·公孙丑下·第三节是一篇古代中国文学中的文章,出自《孟子》第四卷。这篇作品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著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内容涉及仁爱、政治理想、个人修养等方面。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孟子主张“仁政”理念,认为君主应当以道德修养和仁爱之心为治理国家之基,反对残暴统治,倡导和平与正义。在文章中,孟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性,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即先从自身做起,然后推广到家庭、国家乃至天下。

这篇文章还涉及了孟子的伦理观念和政治理念。他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不仁不义现象,倡导以道德为指导的政治理念,强调君主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实行仁政,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 · 公孙丑下 · 第三节’ 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体现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注解

陈臻:孟子弟子。

馈:赠送。

兼金:好金,价值双倍于普通金,故称。一百:指一百镒;一镒为二十两。

赆(jìn):送给别人的财物。这里指盘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