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四节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到平陆去,对当地的邑宰说:“先生的士卒,如果—天失职三次,你会杀了他吗?”

邑宰说:“不必等到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可就多了。饥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辗转死于沟壑,年轻力壮的四散逃荒,几乎达一千人啊。”

邑宰说:“这不是我距心力所能及的。”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接受别人牛羊而替人放牧的人,他一定会替人去找牧场和草料。找不到牧场和草料的话,是把牛羊还给人家呢?还是站着眼看它们死掉呢?”

邑宰说:“这么说是我距心的罪过了。”

过些日子,孟子朝见齐王,说:“王的都邑长官中,我认识五个人。明白自己的罪过的,只有孔距心一人。”接着向齐王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对话。

王说:“这么说是我的罪过了。”

介绍


《公孙丑》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辩论场面和思想理论。

在第四卷中,《公孙丑下·第四节》,记录的是公孙丑与孟子之间的对话。这一段主要讨论了“仁”的概念以及如何实现仁德的问题。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并且强调了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影响力。

在《公孙丑》中,孟子对仁义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他认为仁是一种普遍性的美德,它不仅关乎个体的行为举止,更涉及到社会关系和个人与他人的互动。孟子认为实现仁德的关键在于内心的修养、道德的实践以及对他人的关爱和支持。这段对话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对于后世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孙丑》作为一部重要的典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

注解

平陆:齐国边境邑名,故城在今山东汶上北。大夫:这里指邑宰,即邑的长官。

距心:姓孔,即本章对话中平陆邑宰之名。

牧:指牧地。刍:草料。

反:还。抑:或。与:疑问助词。

都:县邑。为都:治理都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