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寻禹峤度清秋,岁晏吴关不可留。
樽酒道傍遮落日,片帆江上惜归舟。
云横虎阜乡程近,雪满凫城海路浮。
祇恐愁心如细草,春来弥望在长洲。
送叶襄还归吴门
介绍
《送叶襄还归吴门》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精妙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送别之情和对友人回归故乡的深深祝愿。
从创作背景来看,毛奇龄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国家战乱频繁,个人命运多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毛奇龄的创作往往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送叶襄还归吴门》的创作,除了可能与毛奇龄个人的遭遇有关,也可能与其时代背景有关。作为一个学者兼文人,毛奇龄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同时也关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友人的描绘和祝愿,体现了作者对于友人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其人生道路的关注。
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送叶襄还归吴门》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这种诗歌形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其严谨的结构、对仗工整和韵律和谐而著称。诗中“东寻禹峤度清秋,岁晏吴关不可留”等句子,通过使用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感捕捉,也反映了他对友人离别时刻的深刻感受。此外,诗中多次出现的“愁心如细草”,则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感人。
从文化价值和艺术影响来看,《送叶襄还归吴门》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是毛奇龄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明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后人传颂不衰。在中国文化史上,毛奇龄的这首作品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其艺术魅力和深远影响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欣赏。
《送叶襄还归吴门》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才能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这首诗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研究明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