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九节
译文
燕国人背叛齐国。齐王说:“我对孟子感到很惭愧。”
陈贾说:“大王不必忧虑。大王自以为和周公相比,谁更仁爱而明智?”
王说:“哪里!这是什么话呢!”
陈贾说:“周公让管叔监督殷国,管叔却凭借殷国发动叛乱,如果知道他要叛乱而让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要叛乱而让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尚且不能完全做到,何况大王呢?请让我见孟子并向他解释。”
陈贾见了孟子,问道:“周公是什么人呢?”
孟子说:“古代圣人。”
陈贾说:“他让管叔监督殷国,管叔却凭借殷国发动叛乱,有这事吗?”
孟子说:“有。”
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要叛乱而让他去的吗?”
孟子说:“他不知道。”
陈贾说:“那么圣人也会有过错吗?”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犯这个错误,不是很自然吗?况且古时候的君子,犯了错误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错误却将错就错。古时候的君子,他的错误呢,就像日食和月食一般,老百姓都看得见;等他改正了,老百姓都抬头仰望着他们。现在的君子,不但将错就错,还接着编一套说辞文过饰非。”
介绍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九节”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孟子》中的内容,属于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在这段文本中,孟子阐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讨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养人才等议题。
《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人性论和社会伦理方面。在《公孙丑下》这一部分,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后来由于外界的诱惑和自身的不善修养,人性可能会变得邪恶。因此,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回归到善良的本质。
《公孙丑下》还涉及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爱、正义、礼义等美德,而小人则相反。这种区分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的概念,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实施仁政,以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中的论述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思想。通过研究《孟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人性观。同时,这些思想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后世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虽然“我不知道”不是文学作品,但它是《孟子》中的一个重要章节。通过学习《孟子》,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还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思想深度。
注解
畔:通“叛”,背叛。齐国吞并燕国后,燕人另立太子平为燕王,不肯归附于齐,这在齐宣王而言便是背叛。
陈贾:齐国大夫。
周公使管叔监殷:武王克商后,立纣的儿子武庚治理商地,派管叔、蔡叔等监督。管叔,名鲜,武王之弟,周公之兄。
管叔以殷畔: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前住讨伐,杀武庚、管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