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燕人背叛。王(即齐宣王)说:“我非常惭愧于孟子。”
陈贾说:“大王不必担心。您认为自己与周公相比,哪一个更仁智?”王说:“可恶!这是什么话呢?”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督殷国,而管叔却背叛了殷国。知道后还让他去做,这是不仁;不知道后还让他去做,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都没有做到最好,更何况是大王呢?陈贾请求拜见,来为您解释。”见到孟子后问道:“周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孟子回答道:“周公是古代的圣人。”又问:“周公派遣管叔去监督殷国,管叔却背叛了殷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有这回事。”
孟子问:“那么,圣人也会犯错误吗?”
孟子回答:“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错误,不是很合适的吗?而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错就会改正;现在的君子,有了过错只会顺从而不改正。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错就像日食月蚀一样,百姓都能看到。等到改正时,百姓都会仰望他们。现在的君子,难道仅仅只是顺从,又跟随他们为自己辩解吗?”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关于“仁”与“智”以及“知错就改”和“明知故犯”的深入讨论。孟子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他对道德原则、人性理解以及治国理念的深刻见解。

孟子指出,无论是周公还是齐宣王,都有可能犯错。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待道德修养的开放态度,既不盲目崇拜古人,也不完全否定过去的历史人物。同时,孟子也强调了反省和改正错误的重要性,这是他对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体现。

陈贾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周公明知管叔会背叛却仍然让他去监督殷国,是否算作“知错就改”?这个问题触及了孟子对于“知错就改”这一行为的理解和评价。孟子的回答表明,即使是出于对过去的尊重或习惯,也应该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因为这样会损害道德的完整性和公正性。

孟子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君子的不同行为模式,进一步强调了“知错就改”的重要性。他认为,古代的君子会像日食月蚀一样,让民众看到他们改正错误的过程,从而赢得民心。而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君子们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那么他们的行为将更加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敬。

这首诗通过对“仁”、“智”、“知错就改”等概念的探讨,展示了孟子对人性、历史和治国理念的深刻思考。它不仅反映了孟子本人的思想特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独特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