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这首诗是孟子在齐国的一段对话,孟子在回答尹士的问题时,详细解释了自己对王的态度。
诗句解析与翻译:
-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 孟子离开齐国时,尹士告诉别人(他的话被孟子听到),说孟子不理解王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像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圣君,这是因为孟子不明白。如果知道他不能成为那样的人还去那里,那就不是明智的行为了。孟子千里迢迢去见王,但王没有接见他,所以他离开了。在白天停留了三天后才离开,这是怎么的拖延呢?尹士因此很不高兴。
- 高子以告。
- 尹士将这些对话告诉了孟子的高子。孟子说:“尹士怎么能知道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去见王,这是我所希望的;没有得到接见,难道是我的愿望吗?我是不得不这么做的。我在昼间停留了三天后出发,在我的内心还是认为这样做很快的。大王如果能有所改变,那一定会反过来接纳我。如果我离开昼间而大王不追及,那我就会有归途和方向了。即便我现在离开了,难道能舍下大王吗?大王足够有用处来做善事了。如果大王用我,那岂止是让齐国百姓安定,连天下的百姓都会安定。大王如果能有所改变,我每天都盼望着。我难道会像这样小气的人一样,在劝谏君主的时候不被接受,就愤怒,脸上显露出悻悻然的样子吗?离去之后,我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来等待住宿。”
-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 尹士听说这些话后,说:“士确实是一个小人。”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孟子对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独特见解和立场。首先,孟子强调个人行为的动机和后果的重要性,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也应该保持正直和坚持自己的理念。其次,通过描述自己在齐国的经历,孟子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即使面对挫折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最后,孟子表达了对君王的期望和信任,希望君王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予以重视。这首诗不仅是孟子的思想表达,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体现,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