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十二节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大王不能够做商汤、武王,那是不明智呀;知道他不能,但还是来了,那是来求富贵的吧。千里迢迢来见大王,不能投合而离开,歇了三个晚上才出昼邑,怎么这样慢腾腾的?我对这种情况不高兴。”

高子把这些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尹士哪能了解我呢?千里迢迢来见大王,是我所希望的。不能投合而离开,难道是我所希望的?我不得已啊。我歇了三个晚上才出昼邑,在我心里还是认为太快了,我心想,大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大王若是改变了态度,就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大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毅然下定决心回老家去。我虽然这么做,难道是要舍弃大王吗?大王还是足以做正事的,大王假如用我,那何止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太平。大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盼望!我难道像那种小气的汉子吗?向君王进谏而不被采纳,就发怒,气呼呼地表现在脸上,一旦离开,就走上一整天,没力气了才住下来吗?”

尹士听到这些话后,说:“我真是个小人呀!”

介绍

中的内容。
《公孙丑》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轲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重要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学生关于哲学、伦理学等的对话。全书共26章,分四卷,《公孙丑下》为第四卷。

《公孙丑下·第十二节》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具体描述的是孟子对齐国公子高和公门之士的看法,并且讨论了仁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仁政的问题。以下是该内容的详细信息:

  1. 段落背景:在这一章节中,孟子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了仁义的重要性和如何实践仁政。

  2. 主要内容

    • 孟子首先提到齐国公子高和公门之士。
    • 他指出公子高的行为是“非礼”(不合礼仪)的,并且认为这与“不善”的人相同,

注解

尹士:齐国人。

干泽:求爵禄。干,求。泽,恩泽,指俸禄。

濡滞:迟滞,久留。

高子:齐国人,孟子弟子。

庶几:或许,表希冀。

浩然:水流不止的样子。

由:通“犹”。足用:足以。

悻悻(xìng xìng)然:不满貌,形容气量狭小的样子。见: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