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十三节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先生似乎有点不太高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不埋怨天,不责怪人。’”

孟子说:“那时是那个时候,现在是这个时候。每过五百年一定有圣王出现,那时一定有闻名于世的贤人。从周代以来,七百多年了。按年数算来,已经超过了五百;按照时势来考察,也该出现了。看来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太平啊,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介绍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公孙丑下·第十三节》出自于《孟子》,这是关于孟子与学生公孙丑讨论“仁”的一段对话。在这一章节里,孟子通过自己的阐述以及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深入探讨了“仁”、“义”等儒家核心概念,并且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在这段话中,孟子提到:“人有恒言,皆曰是可;无恒言,自以为不可。故知天下事之难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都认为这是正确的;而没有固定的、普遍接受的观点或标准来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事物。因此,我们才能知道世界上事情的难易程度。”

这段话反映了孟子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

注解

不豫:不快。豫,悦,高兴。

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尤,指责,责怪。

名世者:闻名于世的人。这里指德高望重,可以辅佐君王实现王道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