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节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定下来,天下的战火就熄灭。”

孟子说:“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你没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警惕,不要违背丈夫!’(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女子一样!)把顺从当作正确,这是妇女的原则。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开阔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走自己的路。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介绍


《滕文公下·第二节》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乃(nǎ)其天也;所不虑而知,斯(sī)其性也。德在颜渊,犹朽骨枯壤^{①}。”
  注释:
  [1] 而:连词。
  [2] 无思而得:没有思考就能得到的。
  [3] 斯:这、这样。

《滕文公下·第二节》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乃(nǎ)其天也;所不虑而知,斯(sī)其性也。德在颜渊,犹朽骨枯壤^{①}。”

注释:
[1] 而:连词。
[2] 无思而得:没有思考就能得到的。
[3

注解

景春:纵横家。

公孙衍、张仪:都是著名策士。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人。

女家:通“汝家”,指夫家。夫子:指丈夫。

广居;指“仁”。正位:指“礼”。大道:指“义”。

淫:过分,指态度傲慢骄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