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六节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王学好吗?我明白告诉你。假如有个楚国的大夫在这里,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让齐国人教他还是让楚国人教他?”

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向他嚷嚷说话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也不可能学到;带着他到齐国都城庄街、岳里这些地方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他同样办不到。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让他住在(宋国)王宫里。如果住在王宫里的人,不论老少尊卑都是薛居州,王和谁去做坏事?如果住在王宫里的人,不论老少尊卑都不是薛居州,王和谁去做好事?一个薛居州,对宋王来说怎么样呢?”

介绍


《滕文公下·第六节》是《孟子》的第6篇,共10章。

在本节中,孟子认为圣人有三种境界:“仁”、“义”,“礼”。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递进的关系。首先,“仁”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义”是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最后,“礼”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孟子强调了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圣人的境界。

在本节中,孟子还提到“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个心是人类情感的基础,也是仁义礼的核心要素。通过阐述这些概念,孟子进一步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的来说,《滕文公下·第六节》主要探讨了圣人的境界以及其与“仁”、“义”,“礼”的联系

注解

戴不胜:孟子同时人,宋国的臣子。

傅:辅佐,教导。

庄岳:庄街、岳里,均在齐都临淄。

薛居州:宋国的臣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