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七节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公孙丑问道:“不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

孟子说:“古时候,不是臣属的话,就不去谒见。段干木翻墙以躲避魏文侯,泄柳关起门来不接见鲁穆公,这都太过分了。如果对方主动求见,是可以见的。阳货要孔子来见,又怕自己失礼。大夫对士有所赏赐,士如果没能在家里亲自接受,就该前往大夫家里去拜谢。于是阳货就等孔子不在家时,送小蒸猪给孔子。孔子也等阳货不在家时,前往拜谢。在这个时候,如果阳货先来见孔子,孔子难道不见他?曾子说:‘耸着肩膀,做出媚笑,比夏天在菜园里干活还累。’子路说:‘跟别人不同道,却又上去搭话,看他的脸色,还一副惭愧的样子,这我就不懂了。’由此来看,君子怎样修身养性,可以知晓了。”

介绍

中的《滕文公》。
《滕文公》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所著的一篇散文,收录在《孟子·滕文公下》,讲述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状况。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政治、道德和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开头提到“滕国之民皆能说”,这表明当时的民众都善于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接着孟子指出,“今也鲜矣夫!”表达了他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真才实学,缺乏真正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接下来,孟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古之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意思是古代的人们能够兴起并繁荣,而他们的灭亡往往迅速。这反映了孟子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并且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

最后,孟子强调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君子

注解

段干木:姓段干,名木,战国初年魏文侯时贤者,曾师事孔子弟子子夏,守道不仕。

泄柳:春秋鲁国人。鲁穆公曾亲自登门会见,泄柳闭门不纳,后为鲁穆公臣。

瞰(kàn):窥伺,看望。

胁肩谄笑:缩敛肩膀,假装笑脸。畦(xí):田园。

赧赧(nǎn):因惭愧而脸红的样子。由:仲由,即子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