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八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同他谈论仁道吗?别人有危险,他安然不动,别人遭了灾,他却趁火打劫,高兴于别人所遭受的惨祸。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谈论仁道,那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吗?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清呢,就洗帽缨;浊呢,就洗双脚。这都取决于水本身啊。’人一定先是有自取侮辱的原因,然后别人才侮辱他;家一定先是有自毁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毁掉它;国一定先是有自己招来攻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攻伐它。《太甲》说:‘天降的灾难还可以躲避,自找的灾难那可活不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介绍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八节》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涉及道德、政治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在这段文字中,孟子讨论了仁爱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下是关于此文的详细介绍:
- 原文概述: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这表明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爱心和同情心,他无法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和对话。
- 核心论点:孟子强调了仁爱的普遍性和必要性。他认为,仁爱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因素。没有爱心的人,其行为往往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与破坏。
- 社会影响:孟子还提到,历史上有许多因缺乏仁爱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这些例子表明,仁爱是维持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础。因此,任何统治者都应该致力于培养和推广仁爱,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教育意义:对于个人而言,孟子的观点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培养。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关爱他人,也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 历史价值:《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八节》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传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这一经典作品,可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
-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仁爱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它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体现在对自然和其他生物的爱护上。通过弘扬仁爱精神,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八节》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性的文章。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文献。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一经典,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运行的规律,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解
菑(zāi):同“灾”。
沧浪:河名,即汉水。缨:系在颈下的帽带。
沧浪四句:上古流传的民谣。
太甲:《尚书》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