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三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伯夷避开纣王,住在北海岸边,听说文王兴起,便说:‘为什么不归附他!我听说西伯是善于奉养老人的人。’姜太公避开纣王住在东海岸边,听说文王兴起,便说:‘为什么不归附他!我听说西伯是善于奉养老人的人。’这两位老人,是天下德高望重的老人,都去归附文王,这好比天下做父亲的人都归附西伯。天下人的父亲都归附西伯了,他们的儿子还会去哪儿呢?当今的诸侯如果有能实行文王的政治的,不超过七年,就一定能统治天下。”
介绍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哲学家,他的著作被后世称为“儒学经典”,其中《孟子》是其思想的核心体现。
孟子的《离娄上·第十三节》是《孟子》中的一部分,它主要讨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概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离娄上·第十三节》中孟子强调,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不应有私心、利己之心,而应追求内心的平和与道德修养。他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认为国家的治理应以百姓的利益为首要考虑,而不是君主个人的利益。此外,孟子还强调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智慧增长都离不开学习和实践。
总的来说, 孟子的《离娄上·第十三节》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深刻哲理的文章, 它不仅反映了孟子的思想观点,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
注解
辟:同“避”,躲避。
作:兴起。兴:起来。
盍:何不。来,语气助词。
西伯:即周文王。
太公:即姜太公吕尚。
大老:最有声望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