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被尊称为“亚圣”。
《离娄上·第十三节》是孟子在《论语》中记载的一段言论,主要讨论的是孝道和养老的问题。
- 注释:伯夷、太公,都是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伯夷是商朝末年的贤臣,因反对纣王暴政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太公,即姜尚,是周文王的重要辅佐,后来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
- 译文:孟子说:“伯夷躲避殷纣王的暴政,居住在北方的北海边上;听说西伯姬昌善于养老,就兴冲冲地说:‘何不归去呢?我听说西伯姬昌善于养老啊!’太公避纣王的暴政,居住在南方的东海边上;听说文王姬昌善于养老,也兴冲冲地说:‘何不归去呢?我听说西伯姬昌善于养老啊!’这两位老者,是天下最贤明的人,都归顺文王,这就好比是天下之父归顺了自己的儿子。如果天下的父老都归顺自己的儿子,那么他们的儿子还能到哪里去呢?如果有诸侯奉行文王的政令,只要七年之内,一定能够使天下安定下来。”
- 赏析:这段话主要强调了孝道和养老的重要性。孟子通过讲述伯夷和太公的故事,表达了对文王治国之道的赞赏。他认为文王是一位善于养老的君主,他能够赢得天下人的尊敬和爱戴。同时,孟子也提醒人们要尊重长者,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生活,让老年人过上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