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1句: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存”是“保有、保存”,“莫”是“没有”,“焉”是“代词,相当于“……的样子”。意思是“人的眼睛能够保存住他的全部精神面貌。没有比眼睛更能反映人的精神面貌的了。”

第2句:眸子不能掩其恶。“不能”是“不能够”,表否定,“掩”是“掩盖,隐瞒,掩饰”。意思是“眼神不能掩饰一个人的丑态和劣行。”

第3句:胸中正,则眸子了焉。“了”是“明亮”,表状态,“焉”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的’”。意思是“内心端正,那么眼神就会明亮清晰。”

第4句: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眊”是“昏乱不清”,表状态。意思是“内心不正,眼神就会昏乱不清。”

第5句: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倾听他的言论,观察他的眼神,哪里还能隐藏他的心迹呢!”

赏析:

这是一篇记言文。《孟子》中的记言文,大多为问答式的对话,通过对话的形式,把道理讲得透彻明了。本文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内容涉及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从人的面部表情入手,说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何反映在脸上;接着以“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为例,说明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必须注意观察他的语言和眼神。最后用反诘的语气说:“哪里还会隐藏他的心迹呢?”

【答案】

译文:

人的精神状态如何,表现在脸上最为明显;如果内心端正,眼神就会明亮清晰;如果内心邪气横生,眼神就会昏乱不清。

赏析:

本文以对话形式展开议论,通过谈话来说明问题,是《孟子》中常见的一种写法。本文所论述的中心思想是“察言而知人”,即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论来判断对方的品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