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注释:
孟子说:“恭敬的人不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抢夺别人的财物。如果用不恭敬和节俭来对待别人,惟恐自己不顺从,又怎么能够做到恭敬和节俭?恭敬和节俭难道可以用声音、笑容和容貌来表达吗?”
赏析:
这是孟子在《离娄上》中的第16节。孟子在这里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恭俭”。恭,是对人对事的尊重,是对自己与他人的谦让;俭,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节俭的行为方式。孟子认为,恭和俭并不只是口头上的,更不是通过声音、笑容和容貌来表现的。而是应该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恭和俭是一种品质,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类的关爱和责任。只有真正具备这种品质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才能够真正做到对社会的负责和担当。
恭和俭也是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艺术。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体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恭和俭的境界。
恭和俭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的追求。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和社会。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达到了这个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