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五节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饰一个人的丑恶。内心正直,眼睛就明亮;心术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他说话,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善恶哪里能隐藏得住!”

介绍

孟子的《离娄上·第十五节》是关于观察人的内心和行为,以及其与道德和政治的关系。孟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著作《孟子》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孟子通过“离娄之明”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善恶美丑。《离娄上·第十五节》中的这段描述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即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眼睛,可以洞察其内心的真实状态。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指导意义,它鼓励人们用理性和智慧去审视他人,而非仅凭表面现象作出判断。

孟子进一步将这一理念扩展到政治领域。他提出,君主如果能够以仁义之道治理国家,那么国家就能够实现安定和繁荣。这一观点体现了孟子对理想政治的设想,即政治的核心在于德治而非单纯的法律或规则。他主张,只有当统治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仁政意识时,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和支持,进而使国家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

孟子还通过与其他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阐释了他的思想。例如,他提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这里,孟子不仅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也指出了道德修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这些对比和比喻使得孟子的思想更加深刻和全面,展现了他对于人性、道德和政治关系的独到见解。

《离娄上·第十五节》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考察,也是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更是对社会秩序和谐的探讨。孟子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社会管理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通过对孟子这部经典作品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人的智慧,还可以从中汲取面对现实问题时所需的道德勇气和智慧。

注解

存:考察。眸子:瞳人。

瞭(liǎo):明亮。

眊(mào):暗昧不明。

廋(sōu):隐藏,藏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