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十六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生活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侮辱、掠夺别人的君主,惟恐别人不顺从他,怎能称得上恭敬、节俭呢?恭敬和节俭这两种品德,难道可以只靠声音和笑貌勉强装出来的吗?”
介绍
《孟子 · 离娄上》第十六节主要讨论了恭敬和节俭的重要性,并引用了孔子的话强调了仁德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在探讨这一主题时,首先需要理解“恭”和“俭”的含义与实践。孟子指出,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而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这体现了一种对他人尊重和自我约束的美德。同时,他引用了孔子的言论来进一步阐释这个道理:“天下有道的时候,道德低的受道德高的役使,才智少的受才智多的役使;天下无道的时候,力量小的被力量大的役使,力量弱的被力量强的役使。这两种情况,都是天意。符合天理的生存,违逆天理的灭亡。”。
通过这些论述,孟子不仅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古代儒家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深刻洞察。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和学说都在激烈交锋。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坚持恭敬和节俭的态度都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且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谦逊和自律,不仅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还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 · 离娄上》第十六节所传达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