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节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治,曾用他自己的车帮人渡过溱水、洧水。孟子说:“这是私恩小惠却不懂得搞政治。如果在十一月修成可供徒步的桥,在十二月修成可供车行的桥,老百姓就不必为渡河发愁了。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外出时执鞭开道,让行人回避都可以,哪里能人人帮他过河呢?所以,如果搞政治的人,想讨人人欢心,日子也就不够用了。”

介绍

《孟子·离娄下》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第八卷,其中包含了诸多论述。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和“民本”,反对苛政和战争,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性善,认为人皆有良知良能。

《孟子》一书共分七篇,其中第八卷收录了孟子关于政治、道德、人性等方面的论述。在《离娄下》一节中,孟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修养和人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他强调要通过修身养性来恢复和提升自己的本性,以达到道德的境界。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的概念,主张以德治国,关心百姓疾苦,减轻赋税徭役,使国家富强、民众安居乐业。

《离娄下》一节是《孟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涵盖了孟子关于道德修养、人性善恶以及“仁政”等方面的思想观点。这些论述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注解

子产:春秋时郑国贤相公孙侨,字子产。溱(zhēn)洧(wěi):都是水名,在今河南省。

十一月:指周历,相当于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夏历九、十月是农闲时节,所以在这时修桥。徒杠:可供徒步行走的独木桥。

舆梁:可供车行的桥。病:发愁。

辟(pì)人:指执鞭者开道,让行人回避。辟,辟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