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一节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夭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舜诞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方偏远地区的人。文王生在周国的岐山,死在毕郢,是西方偏远地区的人人。两地距离一千多里,时代相隔一千多年。但是当他们得志时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却像符节相合那样相同,古代的圣人和后代的圣人,他们的准则是相同的。”

介绍


《离娄下》是《孟子·第八卷》,选自《四部丛刊集成·孟子正义集经传全编本》,作者为【宋】朱熹,字元晦。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作品介绍

内容简介

  1. 原文:「离娄下」是《孟子》中的一个章节,具体内容可能涉及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思想。
  2. 作者信息
    • 朱熹(约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东莱先生等。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作品解析

  • 这个章节可能涉及《孟子》中关于“离娄”的讨论,其中可能会涉及到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思想。
  • 作者:朱熹(宋)
  • 内容类型:文学作品

注解

诸冯、负夏、鸣条:古代的地名,传说中舜居住过的地方。

岐周:岐山下的周邑。毕郢:地名,在今陕西咸阳东。

符节:古代表示印信之物,用玉或铜、竹等原料制成虎、龙等形状,或篆刻文字,剖为两半,各执其一,有事则左右相合,以为印信。

揆(kuí):道理,准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