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夭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夷的人。文王出生在岐周,死在毕郢,是西夷的人。两地相隔一千多里,时代相差上百年。得到志向就到中国去,就像符节一样合拢。先圣后圣,道理是一样的。”
注释:
-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 第八卷:指《孟子》一书的八篇。
- 离娄下:即《孟子·离娄下》,为《孟子》一书中的一篇。
- 第一节:指本诗的第一句。
- 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五帝之首,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 诸冯:地名,位于今天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北麓。
- 负夏:地名,位于现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
- 鸣条:地名,位于今天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
- 东夷:古代华夏族对东方各族的总称。
- 文王:姬姓,名昌,字子昌,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朝建立者之一的祖父。
- 岐周:地名,位于今天陕西省周原地区。
- 毕郢:地名,位于今天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
-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天有余岁:两地相隔超过一千里,世代相隔也有一百多年。
-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获得志向就到中国去,就像符节一样合拢。这里用符节比喻政治目标和理想。
-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前后相继的圣人,其道理是一样的。
赏析:
这首诗是孟子与弟子们讨论历史人物时发表的言论。孟子首先提到了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舜和文王。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但他们都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着,孟子指出了这两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强调了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最后,孟子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