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三节
孟子告诉齐宣王:“如果你把臣子看作你的手足,那么臣子也把你看作心腹;如果你把臣子看作犬马,那么臣子也将你视为普通人;如果你把臣子看作泥土芥末,那么臣子也认为你是仇人。”
齐宣王说:“按照礼法,如果旧的君主还在世,臣子应该怎么做才能符合礼仪呢?”
孟子说:“当国君对臣子的劝谏表示接受并听从意见,对臣子的意见给予考虑;同时,国君要像滋润百姓一样地关怀和照顾臣子;当臣子有故需要离开时,国君应该派人引导其离开,并确保其前往的路线畅通无阻;如果离开三年后没有回来,国君才收回他的田地和房屋;这就是所谓的‘三有礼’。像这样,就可以算是遵循了礼仪。但现在的情况是,作为臣子,你却经常不听从我的劝谏,不听我的意见;你对我的关怀和照顾并不如我对你那样的深厚;你让我离去,却不允许我自由地选择去向;我离开了,你还收回了我的田地房屋。这就像对待仇敌那样对待我,这样的臣子又怎能要求别人尊重他呢?”
赏析:在这段对话中,孟子巧妙地运用了“君之视臣如手足”等比喻,表达了他对君主与臣民之间应有关系的期待和要求。他强调,作为君主应尊重臣子的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福祉,这样才能赢得臣子的心。然而,现实中的君主往往忽视这些基本礼仪,导致臣子对其失去敬意,甚至产生敌意。
孟子通过这段对话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一个理想的君主应当是一个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关心臣子福祉的人。只有这样,君臣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稳定,国家的治理才能更加顺畅。
这段对话也反映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他认为人性本善,但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往往会使人偏离善良之路。因此,他强调教育和规范的重要性,希望通过礼法来引导人们回归本真。
这段对话还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念。他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君臣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只有当君主真正将臣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