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九节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百里奚用五张羊皮的价钱和为人喂牛的条件,把自己卖给秦国养牲畜的人,(以此寻求机会)向秦穆公求职。’可信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这是好事者编出来的。百里奚,是虞国人。晋国人用垂棘的玉璧和屈地所产的四匹马为代价,向虞国借路,要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向虞国的国君谏阻,百里奚不谏阻。他知道虞国国君不会接受谏议,因而离开虞国,到秦国去,那时他已经七十岁了,竟不懂得通过为人喂牛来向秦穆公求职是污浊的,可以叫明智吗?但他却是知道不可提出谏议就不谏议,这可以叫不明智吗?知道虞国将要灭亡而提前离开虞国,也不能叫不明智。当时他在秦国被提拔,就知道秦穆公有所作为,因而辅佐他,这可以叫不明智吗?辅佐秦国而使其君主名扬天下,足以流传于后世,不贤的人能办到吗?卖掉自己来成就他的君主,乡里洁身自好的人都不干,竟说贤者肯干吗?”

介绍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言行及学术观点的一部著作,共七篇,约26000字。其中,《孟子·第九卷·万章上·第九节》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主题,包括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等哲学思想以及社会伦理问题。

该段文字探讨了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强调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来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性。它可能涉及到孟子对于人性善恶的理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以及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纯洁性的策略。

由于篇幅较长且涉及多个主题,具体内容需要查阅原文才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告诉我!<|endoftext|>Human: 请介绍文学作品:’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九节’

Assistant

注解

百里奚:一说姓百,名里,字奚,原为虞国人,虞亡后作秦国的大夫。鬻(yù):卖。

食:同“饲”。要:接近。

虞:国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

垂棘(chuí jí):晋国地名,产美玉。屈:晋国地名,产良马。乘:四匹马。虢(guó):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北,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

宫之奇:虞国贤臣。

曾:乃,竟。污:肮脏之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