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孟子·第九卷·万章上·第九节

原文: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译文:万章问道:“有的人说:‘百里奚为了求取秦国的职位,把自己卖给了秦国的养牲人。用五羊的皮做衣服,吃牛,以此巴结秦穆公。’这是真的吗?”

注释:

  • 万章:即万章(约前370年—前289年),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孟子弟子之一。
  • 或:这里指一些人。
  • 鬻:卖。
  •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 养牲者:负责饲养牲畜的人。
  • 五羊之皮:指用五只羊的皮做成的衣服。
  • 食牛:吃牛肉。
  • 要(yào):巴结,讨好。

赏析:
此诗通过万章的提问,引出了关于百里奚是否为了官职而出卖自己的讨论。诗人引用了一个历史故事——百里奚为了求取秦国职位,不惜自卖自身,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故事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在这里孟子提出了一个质疑,即这种做法是否值得称道。

孟子首先指出,这种自卖的行为并不是出于真正的智慧,而是由于当时形势迫使他做出了这个决定。接着他又进一步探讨,如果百里奚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的国君带来污名,他还会选择这样去做吗?显然不是。最后,孟子认为,如果他能够预见到自己的做法会给国君带来污名,但他仍然选择了去做,那么这种行为就可以被认为是不智的。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孟子对当时一些知识分子行为的批判,他认为这些人虽然有才华和智慧,但在关键时刻却可能因为形势所迫而做出不明智的决定。这也反映出孟子对个人品质和行为选择的重视,以及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