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竹枝词 其十八

苏小门前杨柳新,西林桥下水粼粼。
琵琶只在盲婆手,不见西湖愁杀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竹枝词 其十八》是元代诗人杨维桢的一首七言绝句,出自于《西湖竹枝集》。这首诗以其清新的生活情趣和雅俗共赏的特点,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杨维桢,元代诗文大家,因其诗歌风格清新且富有生活情趣而闻名。他不仅以《西湖竹枝词》在文学领域留下深刻印记,而且他的诗歌创作也体现了对民间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1. 诗词原文
    妾上笨车郎跨蹇,西湖十八里梅花。
    里湖外湖春水深,断桥不断入湖心。
    郎在外湖唱吴曲,妾在里湖吟越吟。
    北高峰头侬望夫,望见西子下姑苏。
    脂塘水腥吴作沼,莫将西子比西湖。
    河西女儿戴罟?,当时生长在西湖。
    手抱琵琶作胡语,记得吴中吴大姑。
    郎去天涯妾在楼,凭谁移得吴山去,湖水江波一处流。
    郎情莫似湖头水,城北城南随处流。

  2. 作品鉴赏

  • 《西湖竹枝词 其十八》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西湖时的喜悦和感慨。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细腻,如“西湖十八里梅花”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北高峰头侬望夫”则抒发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
  • 这首诗不仅是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更蕴含了对人生、爱情和自然和谐共存的追求。通过这些诗句,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
  1. 文化意义
  • 《西湖竹枝词 其十八》作为元代文人对西湖的咏叹之作,不仅展示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元代社会文化风貌。它在当时受到了广泛传播和喜爱,成为了西湖文化的组成部分。
  • 该诗的创作背景与杨维祯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在元至正初年携妻儿到杭州,居于吴山友人处,常与友人游览西湖。这次经历激发了他创作《西湖竹枝词》的念头,并最终成为流传广泛的佳作。
  1. 后世影响
  • 《西湖竹枝词 其十八》自杨维桢创作以来,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传颂和效仿。许多学者和文人在其基础上进行创作或改编,使得这一题材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形式。
  • 除了文人墨客之外,这首诗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喜爱,许多女子学作此诗,可见其雅俗共赏的特性。这种广泛的认可和喜爱,进一步证明了这首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西湖竹枝词 其十八》是杨维桢对西湖美景的深情吟咏,同时也是元代文人文化生活的缩影。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文化内涵,还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通过对其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同时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