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行·其二·元夜踏灯词》是清朝诗人董元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清代,诗中描绘了元夜的热闹景象和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人们的生活情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作者介绍
- 作者背景:董元恺是清朝时期的文人,其生平不详,但根据作品风格可以推断他应是一位有学识、有才华的诗人。
- 诗作风格:董元恺的诗歌通常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 诗歌原文
-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钩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忘畴昔。
- 诗词鉴赏
- 意境描绘:《御街行·其二·元夜踏灯词》中的“百枝火树千金屧”形象地描绘了元夜晚市的繁荣场景,灯火辉煌,光彩夺目,如同千枝火树一样灿烂。而“宝马香尘不绝”则展现了人们出行时车马络绎不绝的景象,马匹身上沾满了香料的气息,尘土飞扬,形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
- 人物感情:诗中的“忍把檀郎轻别”透露出主人公对恋人不舍的情感,他们尝试着别离却又依依不舍,这种复杂的情绪在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则描绘了一种既严肃又带有几分娇嗔的态度,显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传统意象,如“妲娥”等象征性人物,以及“广寒宫阙”等神话元素,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神秘和唯美感。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动态描写,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清代帝都的繁华景象,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节日庆祝的重视程度。元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通过燃放花灯来祈求平安和吉祥。
- 社会影响:通过对元夜踏灯的描述,诗人展现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表达方式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御街行·其二·元夜踏灯词》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历史文化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帝都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