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五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人是君子,有人是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从心志上用功夫的,就是君子;从耳目一类的小体上用功夫的,就是小人。”
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有人从心志上用功夫,有人从耳目一类的小体上用功夫,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耳朵、眼睛也只不过是物,它们与外物接触,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心的功能在于思考,思考了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一无所获。这是上天赐予我们人类的。所以,先把心志这一大的方面树立起来,那么,那些次要的方面就不能侵夺它了。这样就成为君子了。”
介绍
。
《告子上》第十五节,是《孟子·告子篇》的第15章,出自于中国先秦哲学家孟轲的作品集《孟子》,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本章主要讨论了“仁”的概念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根据记载,在此章节中,孟子阐述了他的观点:“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它要求人们不仅自己要站立起来、发展进步,还要帮助他人一起成长。这体现了“仁”的核心价值:即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贡献来促进他人的成功和发展。
孟子强调了“仁者爱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和支持,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和谐互助的关系。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被广泛应用于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的构建之中,成为指导人们行为
注解
钧:通“均”,同样。
大体:指心。小体:指耳、目等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