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即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有天赐爵位,有社会爵位。仁义忠信,行善且乐此不疲,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社会的爵位。古时的人,修养自己的天赐爵位,然后社会爵位就随之而来。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爵位,以此来追逐社会爵位;得到社会爵位以后,就丢掉了天赐爵位,那实在是太糊涂了,最终必然连社会爵位也丧失掉。”
介绍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十六节》是孟子在与学生讨论人性本善和人的道德行为时所说的话。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外在行为的得当。在这一章节中,孟子首先指出了仁与义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如果偏离了这些原则,就会导致心灵的迷失和行为的失范。
孟子以鸡犬被放的例子来比喻人心的丧失。他提到,如果有人丢失了他的鸡和犬,他自然会去寻找回来;同样地,如果失去了良心,那么他也应当去寻求找回。这个比喻深刻揭示了失去内心道德标准后的行为失控状态。
孟子用杞柳和桮棬的比喻进一步阐释了人性的问题。他认为,如果将人性视为仁义,就如同把杞柳当作桮棬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因为真正的人性应是善良且自然流露的,不应受到人为的扭曲和改变。
孟子批评了那种认为可以戕贼人性并以此为仁义的观点,强调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混乱。他的言论体现了他对人性本质的坚持以及对社会正义的期待。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十六节》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不仅阐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还对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一章节为后世研究孟子的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