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孟子在回答公都子问题时所表达的观点。公都子询问:“如果一个人,有的成为大人,有的成为小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的回答是:“因为人的本性有大小之分,遵循其本质的人会成为大人,而违背其本质的人会成为小人。”
公都子又问:“如果一个人,有的遵循他的大本性,有的遵循他的小本性,这又是为什么?”
孟子解释说:“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官能没有思考的习惯,却被外界的物体所蒙蔽。当人与人交流时,就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被引导去做某些事情。而人的心灵则能够思考,思考就能获得知识和智慧,不思考就无法获得这些。这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东西,首先应该确立的是大的原则,否则其他小的原则就不能制约我们了。这样,我们就成为了大人。”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有大小之分,大的本性是顺应天理,小的本性则是随波逐流,容易被外界影响。孟子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想成为大人,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原则,不被外界所动摇,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本性,成为真正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