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仁之战胜不仁,犹如水战胜火。当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若不熄灭,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诗句解析:
- “孟子曰”: 表明接下来的论述是孟子的言论。
- “仁之胜不仁也”: 指出仁(善)能够战胜恶或不仁(不善)。
- “犹水胜火”: 比喻用善的方法可以克服恶的力量。
-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描述当代的善行就如同用一杯水去扑灭一车的柴火。这里的“一杯水、一车薪之火”都是象征性的比较,用以说明即使是小小的善举,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抗恶的力量。
- “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 如果不熄灭那团火,就认为水不能灭火,这种观点会被视为极度的不仁。
- “亦终必亡而已矣”: 最终会导致灭亡的结果。
译文:
在孟子看来,仁(善良)胜过不仁(邪恶),这就好比水能战胜火。现在的人们做善事,就好像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的柴火。如果他们的善行没有熄灭那团火焰,那么就会有人认为水不能灭火了。这种观念如果被极端地看待,就会被看作是极度的不仁行为。因此,他们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灭亡。
赏析:
孟子在这里通过用水灭火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善有力量可以战胜恶的道理。他认为,即使是微小的善行,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对抗恶的力量。这种思想强调了积极行善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轻视小善的力量。孟子的这种观点,对于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