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四节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陈子问:“古代的君子要怎样才去做官?”

孟子说:“前去就职的情况有三种,自动离职的情况有三种。毕恭毕敬地以礼相迎;对他所说的话,打算去实行,便去就职;礼貌虽然没有衰减,但他所说的话,不能够得以实行,便离开。其次,虽然没有将他的言论付诸实践,但毕恭毕敬地以礼相迎,那么便就职;礼貌衰减,就离开。最次,从早到晚都吃不上饭,饿得走不出屋门,君主知道了,说:‘我从大的方面说不能推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从他的进言,使他在我的国土上饿肚子,我为此感到羞耻。’于是周济他,若能这样,也可以接受,只为免于一死罢了。”

介绍


《告子下》是《孟子·尽心篇》的第14章,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章。

本章主要讨论了仁、义、礼的关系问题。首先指出“仁”、“义”、“礼”的关系:“仁者爱人”,即以爱人为根本;“义之与比”,即义是仁的基础;而“礼也夫!”则表明礼是仁和义的外在表现形式,三者的内在联系是相通的。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因素就是仁。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不关心他人,那么这个人就不是真正的人。所以,他提出:“爱人者,有余力,则可以及人。”意思是说,只有那些对别人充满关爱和同情心的人,才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

接着孟子又提出了“义”的概念。“仁”是爱人的根本,“义”则是仁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不关心他人,

注解

陈子:指陈臻,孟门弟子。

周:周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