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玄妙观书范道士榻

借宿上清家,松坛日影斜。
白归天际鹤,红掩洞门花。
羽驾留双节,玄经贮五车。
春星排玉豆,晚饭进胡麻。
海峤丹砂远,函关紫气赊。
相逢仙室秘,为我授瑶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玄妙观书范道士榻》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与诗作背景
  • 毛奇龄的生平:毛奇龄,明朝末年的浙江萧山人,本名叫甡,字大可,又名齐于、于一,号初晴。毛奇龄在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位学者,曾参与抗清军事,后流亡多年。康熙时他被荐举为博学鸿词科,但未能出仕。他的学识渊博,治经史及音韵学有深厚的造诣,著述四百余卷。
  • 诗作的创作时间与地点:关于诗作的确切创作时间未有明确记载,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其流亡期间,或是在被推荐为博学鸿词科之后不久。诗中的“借宿上清家”、“松坛日影斜”等句子描绘了一幅隐居生活的宁静画面,这可能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1. 诗作原文及其解析
  • 诗作原文:《宿玄妙观书范道士榻》是一首五言排律,原文如下:
    借宿上清家,松坛日影斜。白归天际鹤,红掩洞门花。羽驾留双节,玄经贮五车。春星排玉豆,晚饭进胡麻。海峤丹砂远,函关紫气赊。相逢仙室秘,为我授瑶华。
  • 诗句解析:这首诗以“宿玄妙观书范道士榻”为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隐逸生活。诗中“借宿上清家”表明毛奇龄选择在上清观住宿,可能是为了避世或求道。“松坛日影斜”则形象地描绘了观内环境,松树环绕,日光斜照,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句子通过“白归天际鹤”、“红掩洞门花”等生动的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感。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超然物外的向往。
  1. 诗作的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毛奇龄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情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宿玄妙观书范道士榻》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 意象丰富:诗中的“白归天际鹤”、“红掩洞门花”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不仅美化了诗歌的意境,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优美:毛奇龄的语言表达流畅而富有节奏感,如“春星排玉豆”,既形象又富有诗意;“海峤丹砂远”,则展现了诗人对遥远仙境的向往。
  1. 诗作的文化内涵
  • 隐逸文化的象征:中国古代文学中,隐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题材,毛奇龄的这首诗便是这一主题的典型代表。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可能代表了当时社会对于隐逸生活的某种追求或向往。
  • 道教文化的影响:诗中的“玄经贮五车”暗示了道教的修行理念,表达了通过学习经典来提升自我修养的思想。
  1. 诗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历史地位:《宿玄妙观书范道士榻》在毛奇龄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赞赏。
  • 后世影响:尽管毛奇龄生活在明清之际,但这首诗仍被后人传唱,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作品。它不仅是研究毛奇龄生平和思想的窗口,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宿玄妙观书范道士榻》作为毛奇龄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精髓。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