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于庐陵作

既揽名山胜,重闻茂宰贤。
文章行海内,花树满庭前。
江雨长随毂,山云自拂弦。
孟嘉从事日,刘竺入官年。
县谱方垂楚,家声本在燕。
传经逾鲁郡,献赋重甘泉。
彩笔雄千古,高门启再传。
分毛跨凤沼,飞舄绕螺川。
荒郭皆留茇,他乡愿受廛。
每悬孺子榻,喜泊越人船。
水落烹鱼釜,霜枯酿秫田。
西游虽浪荡,东道借迁延。
剑合交为气,砂成令是仙。
柴车真赵壹,怀刺岂无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于庐陵作》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毛奇龄,明末清初浙江萧山人,本名甡,字大可,又名齐于、于一、秋晴等,号初晴或西河先生。毛奇龄不仅是文学家,也是一位学者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变迁,曾在抗清军事中参与,后隐居多年。毛奇龄博学多才,尤其擅长音韵学和经史研究,著有丰富著述。他参与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活动,晚年虽未再出仕,但其学识和影响力依旧深远。
  2. 诗歌原文
    既揽名山胜,重闻茂宰贤。文章行海内,花树满庭前。江雨长随毂,山云自拂弦。孟嘉从事日,刘竺入官年。县谱方垂楚,家声本在燕。传经逾鲁郡,献赋重甘泉。䌽笔雄千古,高门启再传。分毛跨凤沼,飞舄绕螺川。荒郭皆留茇,他乡愿受廛。
  3. 诗歌解读:《谒于庐陵作》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庐陵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气息,展现了诗人对于庐陵深厚的感情。诗中通过对庐陵自然环境的描写,如“江雨长随毂,山云自拂弦”,以及人文景观的刻画,如“县谱方垂楚,家声本在燕”,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比如“重闻茂宰贤”,“传经逾鲁郡,献赋重甘泉”,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历史人物的尊敬。最后,诗中的“他乡愿受廛”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异乡的思念与不舍。
  4. 艺术特点:《谒于庐陵作》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湛的修辞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和象征,如“分毛跨凤沼,飞舄绕螺川”,通过生动的形象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美学理念,如“意境”、“韵味”等,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
  5. 文化背景:在中国文化史上,庐陵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庐陵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之一,也是许多著名文人墨客的故乡。庐陵地区的文化氛围浓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因此,在《谒于庐陵作》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不仅关注到了庐陵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深入挖掘了庐陵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描述和表达,诗人展现了对庐陵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6. 历史影响:《谒于庐陵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是毛奇龄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这首诗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较高的成就,同时也在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因此,《谒于庐陵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谒于庐陵作》不仅是毛奇龄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庐陵历史文化的深刻描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阅读并研究《谒于庐陵作》无疑会是一次难得的学术和艺术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