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取亭

落日秋风里,悠然登此亭。
到来双涧白,看去万峰青。
粉堞环高嶂,香山映翠屏。
章流方浩荡,金井故清泠。
引兴回江郭,探奇问水经。
千秋从倚槛,薄暮喜扬舲。
野寺横天起,寒花带露零。
骑牛知渺漫,采藻想渊渟。
枉渚浮螺子,芳洲濯鹭翎。
此中携不尽,因见使君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取亭》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五言排律。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毛奇龄:明末清初浙江萧山人,字大可,号初晴、秋晴。学者称西河先生。明诸生,后曾参与抗清军事,失败后流亡多年,康熙时被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但不久后隐居不仕。
  • 文学成就:毛奇龄的诗作中既有豪迈激昂,也有细腻婉约,他强记博闻,著述极富,其代表作如《西河合集》四百余卷,收录了经史及音韵学等方面的著作。
  1. 诗歌内容
  • 描写自然:诗中描绘了落日秋风中的登取亭,以及双涧白和万峰青的景象,通过这些自然景物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建筑与景观:诗中提到的粉堞环高嶂,香山映翠屏,章流方浩荡,金井故清泠等,都是对亭子周边自然环境的生动描述。
  1. 诗词风格
  • 抒情写景:诗中既有抒情的成分,也有写景的部分,两者相辅相成,情和景相互交融,使得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优美。
  • 结构布局: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傍晚到深夜,再到早晨,层次分明,结构紧凑,读来引人入胜。
  1. 艺术特点
  • 用典巧妙:在诗中运用了不少典故和历史事实,如“使君馨”可能是指某个历史人物,这样的用典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语言优美:诗歌的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尤其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双涧白”、“万峰青”,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登取亭》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 启发思考:诗中的自然景象和文化元素可以引发读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 教育意义
  • 学习借鉴:作为古代的文学作品,《登取亭》可以为现代读者提供一种审美体验和文化参照,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 研究参考: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来说,《登取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1. 历史地位
  • 文学史地位:在古代文学史上,《登取亭》作为毛奇龄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毛奇龄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明朝后期文学风貌的一个缩影。
  • 影响传承:毛奇龄的诗歌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对后来的诗人和文学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到《登取亭》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