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门广孝寺呈三公与南士分得灰字

东晋标灵刹,西王竖法台。
山环双树入,门傍五云开。
丹槛连峰落,清溪逐路回。
竹房怀旧迹,莲叶得新栽。
林下寻支遁,桥边遇辩才。
安禅闻不住,妙义见如来。
石乳传甘露,金堂认劫灰。
晚风吹击钵,秋月濯浮杯。
佛课称三宝,吾生赋七哀。
离家还楚豫,入社羡宗雷。
五术超凡谛,诸缘尽圣财。
垆烟分渺漫,灯影共徘徊。
斋碗擎黄葛,经筵坐绿苔。
宵深钟磬寂,相对果悠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云门广孝寺呈三公与南士分得灰字》是明代诗人毛奇龄的作品。这首诗作于明代,是毛奇龄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对这首诗进行介绍之前,先了解一些毛奇龄的生平背景和其作品的重要性。

毛奇龄,明末清初浙江萧山人,本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晴,一作秋晴。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还曾参与抗清军事,并在清初时期因事败流亡多年。康熙时,毛奇龄得到了朝廷的荐举,被授为检讨,后充任明史馆纂修官,但不久便辞职归隐,不再问世。他的学识渊博,不仅在经学方面有深入研究,还在诗词歌赋中留下了不朽之作。

《宿云门广孝寺呈三公与南士分得灰字》是毛奇龄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广孝寺的景象,以及自己游览寺庙时的所思所感。从“东晋标灵刹,西王竖法台”开始,诗人通过对寺庙历史背景的描述,引出了整个诗篇的主题。接着,“山环双树入,门傍五云开”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了广孝寺的宏伟与美丽,同时暗合了佛教中的“双树”象征与“五云”寓意,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宗教文化素养。

进一步地,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佛学的感悟和内心的修行体验。例如,“安禅闻不住,妙义见如来”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教义的理解,也表达了他对佛法真实本质的追求。而“石乳传甘露,金堂认劫灰”则通过佛教中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宿云门广孝寺呈三公与南士分得灰字》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毛奇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为后世研究明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