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士开三省,徵书下九重。
名标文德殿,宴列武成宫。
同考班行盛,诸房领去崇。
剪金花插帽,浴铁马安笼。
鱼贯先开闑,蜂攒后卷篷。
座如联宿上,堂以聚奎雄。
布棘藏知杂,垂帘示至公。
砚分新靛液,题拜小黄封。
使席供旃细,官厨煮桂浓。
吹铙来堠北,击柝在墙东。
画壁皆麟凤,标签类活东。
卷排千字赜,阄限五经通。
到晚门钳赤,中宵燎举红。
九龙天上现,万蚁穴中攻。
启簿觇多例,焚香矢寸衷。
主司愁失实,进士苦雕空。
文献都堂内,神枯号舍中。
有蕉难覆鹿,入牖敢窥龙。
所藉千秋鉴,曾无五色𡺪。
三呈皆白璧,万选得青铜。
勒帛藏双管,收囊会九緵。
草编时有次,花判月将终。
北斗魁为首,南宫礼是从。
人方安夏课,谁敢道冬烘。
进录盛箱窄,题名散炬融。
闱开云叶叶,榜放日曈曈。
宿馆袪砖甓,升銮伐鼓钟。
赐袍披织绮,开宴舞寻橦。
因谢同苟谊,翻惭获狄功。
井亭深锁处,长盼隔窗桐。
康熙乙丑予奉使分校会闱得士一十二人竣事恭纪兼呈同考诸公三十韵
介绍
“康熙乙丑予奉使分校会闱得士一十二人竣事恭纪兼呈同考诸公三十韵”是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诗。
毛奇龄,字灵均,是清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疾苦,其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毛奇龄在康熙乙丑年(公元1675年)奉朝廷之命,负责考核和选拔人才的重任。诗中描述了考试的场景以及应试者的状态,展现了当时科举制度下的紧张气氛和应试者的心理压力。诗中也表达了对科举制度及其结果的反思,认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真正的人才并未脱颖而出。
诗的内容主要围绕科举考试展开,详细描述了考生们在考场上的紧张状态和考试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如“试士开三省,徵书下九重”描绘了考试的隆重和严肃;“名标文德殿,宴列武成宫”则显示了考生们被邀请至皇家殿堂参加盛大的考试仪式。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科举考试的规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权力结构。
毛奇龄通过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状况和社会风貌,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科举制度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科举考试的描述,揭示了科举制度下人才选拔的弊端,指出尽管有众多优秀的人才通过科举进入官僚体系,但这些人才往往并不具备真正的能力。这种认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毛奇龄通过这首诗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对科举制度及其结果的质疑态度。他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而不是仅凭考试成绩来评判。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与才能价值的重视。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举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的深刻洞察。
《康熙乙丑予奉使分校会闱得士一十二人竣事恭纪兼呈同考诸公三十韵》不仅是一首描写科举考试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面貌、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科举考试的盛况,还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下人才选拔的种种问题,为研究清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