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庵节嵓蛤庵同集净土放和尚许各赋诗见怀奉答长律一十二韵

远师初住虎溪边,便集庐山十八贤。
云外共寻溪口寺,雨中偏到渡头船。
解开经橐参堂转,罩得灯纱对榻眠。
击钵旧过祗树岭,烧铛新煮落花泉。
年多不记安禅偈,夜静重吟怀友篇。
宛转说凭龙女听,殷勤书向猎人传。
违时未得纡尘轸,此日还留出世缘。
德士总教频指月,习生从此愧弥天。
翻来字里藏金叶,讽去声中现法莲。
为拟和章时隐几,因知得句定忘筌。
门同临济原无别,路隔恒沙岂易连。
纵有馀霞能问讯,碧溪负杖在何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兀庵节嵓蛤庵同集净土放和尚许各赋诗见怀奉答长律一十二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兀庵节嵓蛤庵同集净土放和尚许诸公赋诗见怀奉答长律一十二韵
兀庵居士,名无垢,号节嵓,有《楞伽经注》。
蛤庵和尚,名无愠,号放和尚,能持咒水旱,人称其为水旱法师,有文集。
许学士者,字子韶,有文行。
诸公者,即东坡、秦少游、晁美叔、张文潜也。

此四君与余同年,自少相从。后皆调知举官,俱在京师。
一日放和尚来谒余,且言许学士欲以所为文数篇求见属和。
又云:“顷尝得一偈,颇佳,请一观。”乃取笔作书付之,曰:“少游已老,与世辞矣;文潜虚名,与身辞矣。”
放和尚得书,笑曰:“二公乃尔耶!
轼为举首,固宜然耳。
然二君自视太高,故为举首耳。”
余因请看其所作,放和尚出纸笔授之曰:“此偶也。”
读其词,曰:“我昔学生时,学诗如学仙。
时人见我是,便作天仙看。
天仙多妩媚,若解窥灵魂。
知我语人深,不知天路险。
吾生如电扫,念念只今是。
狂言非夸矜,但觉岁日驶。”
余戏之曰:“此偶虽工,然欠清华。
然二君自视太高,故作此语耳。”
放和尚喜曰:“二公真高眼哉!
然此偶实欠工。”
因复作一篇曰:“老夫如秋兰:
何事春风空断续?
似前不见去年身。
春风吹断无人见,更有痴人暗断魂。”
乃以纸一幅遗余曰:“此亦拙词也。”
乃书其后曰:“元丰七年四月某日,病暑寄居齐安,与徐恭仲、刘景文同登州柯山李公麟画竹堂。
夜半月明风露静,独倚西楼发清兴,细听不闻人语声。”
余答曰:“徐君元亮,风流儒雅士;刘君景文,俊伟奇伟士。
二君皆天下士,余方与之游,而独不得与徐君同时。
徐君生于嘉祐四年正月二十日,卒于熙宁十年八月八日;
刘君生于元丰二年三月十六日,卒于元丰八年九月十日。
二君皆不幸短命死,今已葬陈州。
余方将卜筑苕溪之上,买地营丘垄,而二子又先余而葬,岂天乎?”
“放和尚大喜,以为知言。
遂以所画竹并月夜图归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