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讯西山隐者

高士荷锄处,迢迢西涧中。
不知夜来雨,药苗生几丛。
鸟道挂斜照,樵歌陵便风。
问君灌园下,登眺复谁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讯西山隐者》是明代诗人汪琬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和分析:

  1. 作者简介
  • 汪琬,字苕文,号钝庵,江南长洲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
  • 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淡雅,语言简练流畅。
  1. 诗歌原文
    高士荷𬬺处,迢迢西涧中。不知夜来雨,药苗生几丛。鸟道挂斜照,樵歌陵便风。问君灌园下,登眺复谁同。

  2. 诗意解析

  • 高士居处:“高士荷锄处”,描绘了一位隐居的高士在山中的简朴生活场景。这里的“荷锄”,暗示着他以农耕为业,生活自给自足。
  • 自然景色:“迢迢西涧中”,通过“迢迢”二字表达了山路遥远,给人一种孤寂而深远的感觉。同时,“西涧”则暗示了这是一个远离尘嚣、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地方。
  • 夜晚的变化:“不知夜来雨”,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变化的一种好奇和敬畏。夜晚的雨声,使得原本宁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生机。
  • 植物生长:“药苗生几丛”,这里的“药苗”可能指的是中药材,而“生几丛”则描绘了这些药苗在夜间雨露滋润下的生长情况。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生命力,也隐喻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慨。
  • 樵歌与风:“鸟道挂斜照”,描绘了夕阳下的山间小道,以及伴随着斜照的鸟儿叫声。这样的画面,既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 对话与思考:“问君灌园下,登眺复谁同。”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一种孤独感,因为没有人能够与他共同欣赏这样的美景。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整首诗通过对山川、草木、风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 语言风格:汪琬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却又富有韵味,充分体现了他的诗风特点。
  •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喜爱和赞美,也流露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 传承文化精神:《寄讯西山隐者》作为汪琬的代表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江南地区文化精神的传承。

《寄讯西山隐者》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