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干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甘美,他不知道饮料、食物的正常味道,是因为受了饥渴的损害。难道只有嘴巴肚皮受到饥渴的损害吗?人心也都有这类伤害。假如一个人能够不把饥渴的损害变成对心的损害,那么即使发现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
《尽心》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弟子记录的孟子言行录,由汉代刘向辑录而成。
在本篇中,孟子讨论的是“仁”的问题。他提出:“仁者爱人”,即具有仁德的人应当爱别人;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要求人们不要把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以言求之,则失其真矣。”意思是说如果仅仅通过言语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是不够准确的。孟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真正的仁德需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本篇主要探讨的是“仁”的概念及其应用,旨在引导人们从理论到实践中去践行道德和伦理原则。这不仅关乎个人品德修养,也涉及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看法。
《尽心》是儒家经典之一